神格象征
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灵融入中国人生活,其自然习性被人们赋予诸多文化意义,从动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只有自然生灵与文化神格相结合,才构成完整的生肖动物印象。
鼠
老鼠偷吃粮食,证明“仓鼠有余粮”,说明这户富足,家中鼠多象征富裕。清代方叡颐《梦园丛说》记载粤东一种“钱鼠”玩具,叫声好像数钱。老鼠能发出数钱般的声音。旧时湖北等地以此声为吉祥之兆。浙江一带却认为“前半夜主得财,后半夜主散财”,而崇明一带则认为此声预示祸灾祸。
鼠的繁殖能力极强,民间常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子女居群的母亲戏称为“鼠胎”或“鼠肚”。清末画家任预《十二生肖图册》,其中《子鼠图》五鼠正抢食罐中瓜籽,而“籽”与“子”音同,表达多子意味。 老鼠与葫芦、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组成吉祥图案,强化了繁衍后代的愿望。
东北煤矿工人尊鼠为“鼠仙”,忌讳捕鼠,在井下吃饭分饭菜喂老鼠。云南一个旧矿区还有座耗子庙。矿工感恩于老鼠对灾祸的灵敏,将崇拜和禁忌代代传承。
牛
因为牛耕,中国人对牛感情渐深,把诸如憨厚勤劳,不求回报等优秀品质附在牛身上,鲁迅就以“俯首甘为孺子牛”言志。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牛,曰太牢。”《清史稿·礼志一》:“太牢,牛一,羊一,豕一”,牛都是最尊贵的祭祀品,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春秋战国的诸侯会盟,国君执牛耳割血,涂在嘴里。
哈尼族的创世神话《奥色密色》,记载牛的各部分化作自然万物的故事。汉族地区崇拜牛王,北魏郧道元的《水经注·渭水注》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渐,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后逐渐人格化,演变为牛首人身,又讹为冉伯牛。成都就有始建康熙七年的牛王庙。
佛教信仰阎王,《五苦章句经》中记载:“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后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
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等是最常见门上装饰之一。藏族人至今在杀牛后还挂牛角于门上,牛角的多少象征捕猎水平,甚至打扮穿衣都以牛角作为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