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文化是以中国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所形成文化圈,又称金陵文化,是中华文明和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衣冠南渡中的中原主流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南京文化,其显性特征便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
南京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代表城市,代表着古典中华文明,作为“天下文枢”,南京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南京文化以南京官话与吴语的并存互融为其语言文化特征,从历史上看,中国三次衣冠南渡使南北方文化交融,南京文化也吸纳了中原地区的主流华夏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区域;从地域上看,南京文化本源具有明显的江南文化和吴文化特征,吸纳江南文化的细腻市井。
南京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这三大历史文化又可统属于“都城文化”,主流的都城文化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极一时的秦淮文化,不仅反映了红粉文化、科举文化、祭孔文化以及市井风情,而且还包含了文人风骨、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六朝时期的南京和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南京为代表的六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透露出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1]
南京文化是以中国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所形成文化圈,又称金陵文化,是中华文明和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衣冠南渡中的中原主流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南京文化,其显性特征便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
中国历史文化范围更广,中国文化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历史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等各领域,是中国过去的方方面面。而中国文化历史只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思想,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等,所以中国文化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南京的历史文化强在富有家国情怀或者说中国情怀。
讲历史,几千年的王朝更替,最深的情怀是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把这种兴亡之苦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是哪里?作为都城被一次次夷为平地的历史,大概其他古都无法比拟的。读读唐诗吧,看那些真正有情怀的诗人,如何在盛世里,来这里感受历史的兴衰,凭古思今,盛世危言的。历史远吗,不远。南京历史底蕴深厚。
而谈文化,近代以前,中国没有国家,只有天下。中国的天下有两层含义,一是皇权所及之处,一个是化内之境。所以中国也没有现代的民族概念, 归我文化,就是吾民。而北方几次大规模游牧民族入侵之后,南京就长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即使到了明清两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南京也是作为文化副都存在。而中国的复兴情怀,第一次层级是国力上的,最高层级就是文化上的。盛世远吗,挺远。
南京,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悲惨部分的浓缩。这悲惨中还插播着中国一次离成功最近的现代化尝试,而这次尝试被粗暴的打断,又使这悲情之上更添悲情。
如果想去了解南的京历史文化,感受那个时代的脊梁,感受那一次不是斩断过去的一切,而是带着传统与现代化对接的一次尝试,南京依然是不二选择。
南京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六朝古都,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最有名的如明城墙,中山陵、明孝陵、栖霞寺、明故宫、总统府、夫子庙乌衣巷、朱雀桥等等
在1914年,改清江县为剑河县。一说“剑河”系苗语“雄俄”转音。
元为楠木洞,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永乐五年(1372年)置亦溪南洞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六年(1373年)设亦溪两江巡检司;十二年(1379年),属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年)改隶黎平府。
平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因地处古东原北部群山之阴,古济水之南而得名。隋大业二年即设县,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平阴,春秋为鲁地,战国属齐邑,秦代属济北郡。汉属泰山郡。 三国属魏兖州剌史部。两晋属济北国。 南北朝刘宋时为济北郡辖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设平阴县,此系以“平阴”命名之始。公元607年隋炀帝改州为郡,平阴县属济北郡。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属济州,公元754年(唐主十三年)属郓州,公元832年(唐太和六年),废平阴析入卢县与东阿县。公元837年(唐开成二年)复平阴县,仍属济州。五代时期(公元907-960 年),统用军号,平阴属天军所辖。公元1119年(宋宣和元年)属东平府。元初,属山东西路,后属燕河北道东表路总管府。明代属东平州。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属泰安府。
平阴县,民国二年属济西道,次年改属东临道,十七年(1928)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期间,民主政府将平阴县划属泰西专区。1942年12月,平阴县与东阿县东部合为平阿县,隶属晋冀鲁豫边区。1945年撤平阿县恢复平阴县。1946年改属泰西专区。
平阴处于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的中心位置,这里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是旅游观光、寻古览胜的好地方。先圣孔子曾到平阴讲学,留下了“杏坛遗响”;三国时“七步成诗”的一代才子曹植,曾封王于该县东阿古城;明代文学家、学者于慎行领文坛“一时之风骚”,他读书讲学时的书院以及墓地于林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地处城南的胡庄尖山教堂,是全国三大圣母堂之一;还有玫瑰镇的翠屏佛塔,洪范池镇南天观等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这一切都构成了丰富灿烂的平阴文化
1、四进士坊
为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正德丁丑即1517年。
2、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
为明福建布政使黄琮建。
文宗—文宗代称督学,黄琮曾任云南督学,故称文宗。方伯—古代称诸侯中的领袖为方伯,即一方之长,明清时用于代称布政使。明之布政使为省最高行政长官,全国设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
古文“锡”通“赐”。三锡,指黄琮三次升迁。
六朝博物馆,收纳了魏晋风流,写下有谁读懂的沧桑历史。
梁武帝开启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独特范式,鸡鸣寺如今依旧梵音缭绕。
当晚清最后之战的南京秦淮河又飘起了读书科举的书香,夫子庙再度迎来了久别的辉煌。
1463年正式成为国家,16世纪受西班牙统治,而后通过反抗战争以及海上贸易成为殖民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