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大到享誉世界的传统节目,中医医学,汉字,书画,小到旗袍,八大菜系,窑洞,指南车这样的衣食住行。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自然也是丰富多彩,奇妙有趣。古时的中原是指今日的哪里?其实古时的中原是今日河南全部及河南周边一些省份局部。也就是古时中原的大部分都是紧日的河南。
在现代,甚至有时中原既指河南。说到这,身为人的我感到十分幸运。从小,我就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开封,安阳,郑州,洛阳都是古时的都城。那里的历史底蕴深深吸引着我。我经常去这些地方游玩。而说起游玩不得不提的就是美食了。中原深厚多彩的传统文化,也包含着悠久讲究的美食文化。
之源中原位置的得天独厚,之本中原饮食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之起人们的传承,创新,之辅大环境的推动。
而短短百年间,今日连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也不了解豫菜。想想不禁心中生悲。豫菜从辉煌到没落的事实,不断警示着我们河南人。即使中原美食文化不及鼎盛时期,但仍然不断发展。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原饮食文化终将迎来传承发展新机遇。
乌镇美食特色有:定胜糕、乌镇酱鸭、红烧羊肉、臭豆干、熏豆茶等。乌镇历史悠久,据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还能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的中国人吃为的并不仅仅是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的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文化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
古人生活中所用的箱匣,
外在看不出什么奇特之处,
可内里却大有乾坤,
堪称主人的“百宝箱”。
它不仅具有实用主义,
还代表着中国人收敛的艺术,
在含蓄和深沉中,
表达出精致的生活态度。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箱、盒、匣等收纳器物的使用无处不在。譬如成语“买椟还珠”中就有慧眼之人视箱匣重于珠宝;譬如明朝宫廷画卷《出警图》中,就有一个场景为四名轿夫抬着一对朱漆带底座的衣箱。它们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阶层各类群体之间,有闺中女子,有达官贵人,有文人雅士……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箱匣的装饰与功能也各不相同。
曾几何时,
那些古代箱匣早已被我们遗忘。
如今重新回顾中国传统最常见的、
最生活化的家具用品,
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古代匠人精工巧琢的手艺,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古代人
深藏不露的收纳智慧!
巴蜀美食就是如今的川菜,有高档菜肴,也十分注重亲民。高档宴席常由以下菜品组成:干烧鱼翅、清蒸江团、蟹黄凤尾、红烧熊掌、孔雀开屏、家常海参、干贝菜心、开水白菜、枸杞牛尾、樟茶鸭、烤酥方、鸡豆花等;一般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宴席由以下菜品组成:烧什锦、烧杂烩、清蒸肘子、酥肉汤、甜烧白、咸烧白、粉蒸肉等,再配以宫保鸡丁、韭黄肉丝、白油干片,便构成了民间结婚、喜庆筵席的“九大碗”。
杜康,被誉为酒神,曹操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中国甜品有糖果糕饼和甜羹等。 中国见于记载的甜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铁质农具和牛耕方式的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更多人有条件实现最基础的饱腹需求,有精力开发更多的炊具、调料和烹饪方式,甜食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中国的甜食不但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
1、早期苹果引进概述 早期引种苹果的途径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的地方史志记载,186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John L.Nevius)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
2、20世纪前半期苹果引种及生产概况 20世纪初,辽宁、山东苹果发展较快。1909年旅顺最大一处苹果园(后改为旅顺农场)中有国光96株、倭锦550株。日俄战争后,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归日本后,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为农事试验场),再从日本引进一些主栽品种,1910年引入红魁、祝光、旭和国光等;1914-1921年间又引入玉霰等3个品种。
3、苹果生产恢复时期 从1950-1952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对果树生产发放无息贷款,减免果业税收,同时还在重点果区建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通过供销社组织果品运销,提高果农收入,促进了果树业的复苏。在老苹果产区,残存的苹果老树迅速恢复了树势,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并开始组建第一批国营园艺场(其中北方以苹果为主),因此,产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苹果业的兴起 从l953年起,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l955年农业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山扩大垦辟新果园",新建果园一律免征农业税,并相应改善购销工作。
5、商品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从1985年起,由于苹果收回投资快,效益高,除广东、广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适于商品生产栽培外,其他地区都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或积累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中陕西省发展尤为突出,在渭北地区建立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秦冠、富士等品种占了绝对优势,产量也迅速上升,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从1992年达到年产8.429×105t,仅次子山东、辽宁。1993年超过了辽宁,居全国第2位。1995年全国各省的面积与产量。
中国菜有着4500年的历史,公元前2100年开始,夏、商、周对谷物的加工及宰割牲畜开创了中华饮食文化,后经历春秋、战国、秦朝时期形成了“鲁、苏、粤、川”四大菜系的雏形;汉唐时期, 引进了各民族的农业产品,人们开始了农业定居生活;公元907年起,宋、辽、金、元时期,忽必烈将涮羊肉推广于华夏大地,中华有考究的第一家烤鸭店在元大都有了历史的考证,烤肉类的烤全羊被发扬光大。
明清时期人工蓄养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开启了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指的是以中国美食为载体而形成的文化。
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这灿烂的文化,中国饮食也不例外,中国千百年古人的烹饪智慧同样给后人留下来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