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历史简介: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眀园”,“圆眀”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是清代修建的大型皇家园林。占地350多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其中以圆明园最大,故称作圆明园。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彻底毁灭。现在游览圆明园只能看到它的断壁残垣,但可以让游客看到西方侵略者当的法西斯暴行,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我们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决心。
圆明园有极高文化价值圆明园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曾是北京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最典型、最全面的表现,是清代上层阶级身份、地位和文化、艺术主张的象征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最高成就,包括皇家建筑、祭祀、园林艺术以及园林工艺,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圆明园的鼎盛时期为世纪末到世纪中叶,已是留存至今的遗迹时期,虽然遭遇火灾、战争等多种灾难,残损严重,但它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历史、经济、政治、文学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圆明园在我国建筑史文化史占有极高的地位,它包含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的建筑风格,对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交融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只是一个清代园林,更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和悠久文化之瑰宝,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
圆明园把中国传统以及西方的一些园林建筑结合在一起,是中外艺术家共同打造的一个园林,可以说圆明园汇聚了18世纪中西方建筑的一些集大成作品,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但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凡是能拿走的一概不留,拿不走的就全部销毁,甚至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而这场大火连烧三天,从此这座让世界为之惊叹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而到了今天,我们也只能看到那满目疮痍的遗址。
圆明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园林、雕塑、绘画等多个方面的精髓。
圆明园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包括了西方的建筑、雕塑、工艺品等,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此外,圆明园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代表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圆明园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历史和文化方面,还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财富。
说到圆明园自然价值,实在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实地看,它是北京市的一块地皮。按北京市地价,它也值近亿多,随着北京发展,它也不断升值。
从它的景区价值看,它是北京市的“无烟工业”旅游景点,每年靠旅游收入,创造丰厚回报,还增加一定就业机会。
从它的历史自然价值看,它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建筑艺术,它的历史,就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振兴的记忆动力。
筝,因其古老,且有着中国深厚传统文化,所以又名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流行在当时的秦国境内(即现在的陕西一带),所以又名秦筝①。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为筝命名的解释是“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说明了筝是根据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是以弦紧音高、发声筝筝而得名。
西安是中国的千年古都,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丝绸之路的起点,东方古都的典型代表。
西安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代表,从西周丰镐开始,历经秦、汉、隋唐(公元960年以前),特别是西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从以宫城为主、无明确规划转向封闭式里坊制城市的规划的典型。宋代以后西安降为地方城市,元代奉元城是以隋唐长安城的皇城为基础改建的,明初扩建为西安府城,仍保留着隋唐皇城的格局。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囊括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浓缩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古代东方的先进文化,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和碰撞的历史。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是人类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虽只有40多年,拥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
中国民间流传着“猫有五福”、“猫入福地”等说法,认为流浪猫进了自己家是非常吉利的事,能给家带来财运。有的地方还把猫当神,家家供着“招财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