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该桥全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
无障碍设施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为拱墅区政府近年来加强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在拱墅桥西直街公园内也设置了一些无障碍设施,如坡道和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停车位等,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部分设施的维护不及时等问题。需要提醒的是,无障碍设施只是为残疾人提供便利条件之一,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提升无障碍环境,让残疾人能够更加自主地融入社会。因此,建议拱墅区政府加大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建立完善的维护和管理机制,保障无障碍设施的长期使用效果,为残疾人提供更为便捷的出行环境。
1 需要改造2 常州西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和环境存在着老化、破旧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造和修缮。同时,需要突出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内涵。3 应该在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加强环境整治,修缮建筑,增加文物陈列和展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吸引更多人前来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可以引入商业和服务设施,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全程约1.3公里1、从西湖文化广场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1站, 到达打铁关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