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当然是历史文化遗产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墓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历史学家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余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秦兵马俑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在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拓展资料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1. 明确结论:秦兵马俑是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2. 解释原因: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秦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兴建了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制度,并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秦陵被认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制度最严密的皇帝陵墓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兵马俑。这些兵马俑栩栩如生,根据不同的兵种和职务塑造出不同的面容和服装,被称为中国古代考古和艺术史的瑰宝。
3. 内容延伸:秦兵马俑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雕塑之冠,闻名于世。这些兵俑不仅形态逼真,每一个兵马俑都具有独立的面部特征、鲜明的服装和装饰,甚至是不同的体型和发型。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重视生命和死亡观念,以及历史、文化情况等方面的信息。除了兵马俑,秦陵的其他陪葬品也有价值,比如陶俑、玉璧、金器等。不仅如此,秦始皇兴建的各项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究的。通过研究这些文物和制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状况,以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4. 具体步骤:想要深入了解秦兵马俑和秦陵文物,可以前往陕西省的西安市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秦兵马俑博物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里面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可以通过导览和讲解来了解秦兵马俑的制作和内涵。同时,还可以参观秦始皇陵墓和其他陪葬品的遗址,感受中国古代豪华陵墓的气派和深厚文化底蕴。此外,在学习和研究秦兵马俑时,还可以参考相关的历史和艺术论文,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专家的见解,开拓视野,深入探究历史和文化的奥秘。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朝的一项伟大的壮举。它是第一位中国皇帝始皇帝的陵墓内的千余尊素面朝天、军装齐整的兵马俑雕像,主要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附近。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并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的皇帝,他认为万物皆有生命,死后应该迎接天堂,因此他命人制造了这些兵马俑,以保护他在死后的灵魂。 兵马俑制作始于秦二世时期,历经38年才完成,其规模之大、精细之处令人惊叹。据考证,兵马俑的制作工艺早期并不完善,后来随着制作工艺不断的改进,其造型逐渐栩栩如生,形象更加丰满。
现存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象征之一。通过对兵马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艺术水平。
1,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淹废。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
2、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
3、长庆二年(822)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4、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
5、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 下一条回答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了。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是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也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
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
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秦始皇陵内共有三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依次排开。
俑坑内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左右,最高的1.9米以上。
秦俑大多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虽已埋地下两千年余,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
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等史籍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骊山北麓。兵马俑的历史底蕴十分丰富,不仅见证了秦朝的辉煌与衰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科技、艺术和文化成就。
1. 秦朝的统一: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见证了秦朝的统一。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全国统一的皇帝。在他的领导下,秦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2. 强大的军事实力:兵马俑展示了秦朝的强大军事实力。俑坑中的兵马俑数量庞大,兵种齐全,包括步兵、骑兵、弓箭手等。这些兵马俑的制作工艺精湛,展现了秦朝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雕塑艺术。
3. 秦代科技与艺术: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反映了秦代的科技与艺术成就。俑坑中的兵马俑采用了先进的制陶技术,经过精细的捏塑、烧制和彩绘,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兵马俑的装备和服饰也反映了秦朝的科技水平,如青铜兵器和铠甲等。
4. 历史变迁:随着秦朝的衰亡,兵马俑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直到1974年,兵马俑才被当地农民发现,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如今,兵马俑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国际名片,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总之,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它见证了秦朝的辉煌与衰亡,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艺术和文化成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珍贵遗产。
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1]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3],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又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