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制作步骤中,主要有杀青、揉捻搓团显毫和烘干。至于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先斗然后双手翻炒,并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大约要(3~5分钟);
2、锅温70~75°C,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这时的时间为(12~15分钟)左右;
3、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大约(13~15分钟);
4、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大约(6~8分钟)。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
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年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由于洞庭山地理环境独特,四季花朵不断,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碧螺春以江苏省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出产的茶叶为最佳。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泡在开水中,杯中犹如雪片飞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叶。汤色碧绿,味道清雅,经久不散。
碧螺春的功效与作用
泻下、去燥湿、清热、泻火、解表、补益缓和。碧螺春又名碧萝春、佛动心,主产于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萝春是绿茶代表产品之一,味甘、苦,性凉,归心、肝、脾、肺、肾经,其功效能泻下、去燥湿、清热、泻火、解表,补益缓和。可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利尿,可消除水肿;抑制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冠心病病人适合饮用;抗菌、抑菌,对于口腔炎、咽喉肿痛有一定的效果;茶中的咖啡碱、叶酸、泛酸等可减肥;茶中的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结合,可提高牙齿抗龋的能力;清咽解酒,醉酒后饮用碧螺春,可起到戒酒的作用。
碧螺春的禁忌
1、不能饮用冷的碧螺春茶。冷茶对身体则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2、不能空腹饮用碧螺春茶。空腹饮茶,茶性入肺腑,会冷脾胃。
3、碧螺春茶太烫不能饮用。太烫的茶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刺激较强。长期喝烫茶,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病变。
4、不能饮用太浓的碧螺春茶。浓茶含咖啡因、茶碱多,刺激强,易引起头痛、失眠。
5、碧螺春茶不能冲泡时间太久。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质等可能自动氧化。
6、碧螺春茶汤不能搁置时间太久,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很不卫生。
7、碧螺春茶冲泡次数不能过多。一般茶叶在冲泡三四次后就没有什么儿茶素了,几乎没有保健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