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虽然说是在史书记载上历史悠久,但是现在说的兰州基本上是明朝以后的兰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兰州为兰县。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升兰县为兰州。可见明时兰州因年代不同有“兰县”和“兰州”两种称呼。建国以后的兰州,基本上是依照明朝时的形制而修建完善的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大体上一致。
史记记载了从我们中国上古传说时期的黄帝年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元狩元年。
史记一共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而这一本典籍一共包含了12本记、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内容一共有130篇,字数达到了52万字左右,可以说记载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精彩的了。
史记是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因此开启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对近代、现代的史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几个体裁。司马迁不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为了把一个事情说清楚,比如《秦本纪》从五帝传说一直写到秦始皇。
而有时候,把同一类型,不同时期的人写在一起,比如《外戚世家》,因此,《史记》的写作技巧不是以年代顺序写的。
采用记叙文体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即可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一书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这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的书名应当早就已经有了;而在更早之前,虽然还没有《山海经》的书名,但是《山海经》的文献资料应该也是早已存在。
特点是,明祖陵所有的石刻,全部都是雄性。
北宋以后各代,俗吏铲毁前代人题词、题记、题名的事屡有发生,而以明朝俗吏尤甚。
究其原因,一是题词、题名、题记石刻发展至鼎盛时期,凡游泰山者,都想留下自己的墨迹;二是泰山可供题刻的自然石有限,所以只好在已有的石刻上再次刻石。
然而清朝中后期,泰山周边各县百姓来泰山立“香火碑”、“还愿碑”者大增。
自先秦时期起,中国人就开创了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的传统,《尚书》《左传》《国语》等经典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历史叙事。
以《史记》《汉书》为龙头的二十四史,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古代中国盛衰隆替的轨迹。记述历史的目的是鉴古知今,用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启迪未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历史名句,“述往事、思来者”的治史情怀,是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借鉴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人民具有鲜明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
史记记录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实。
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今天的汉字也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 卜辞:商朝王室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成为一段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甲骨卜辞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明代时调整行省边界,上饶属江西广信府。 清代时,上饶属江西广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