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行简》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
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
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
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
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一室》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一室他乡远,空林暮景悬。
正愁闻塞笛,独立见江船。
巴蜀来多病,荆蛮去几年。
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
《天边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6月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津宝墩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继近年在遗址内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等植物遗存后,考古人员在2020-2021年度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遗迹。
巴蜀古国历史概述如下:
1. 先秦时期。巴蜀地区先后属蜀国和巴国的管辖,两国都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前316年,巴国灭亡蜀国,统一巴蜀地区。
2. 秦汉时期。前214年,秦军攻占巴国,结束巴国的统治,巴蜀地区进入秦朝管辖。汉朝继续管辖巴蜀,置蜀郡,成都始建。这一时期,巴蜀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3.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刘备建蜀汉政权,定都成都,巴蜀地区进入三国时期。蜀汉被母文帝刘备和诸葛亮推崇,成都人口达70万,经济和文化非常发达。
4. 两晋南北朝。蜀汉灭亡后,巴蜀先后由晋朝和南朝宋朝管辖。这一时期,政治动荡频繁,社会经济衰退。
5.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中国,巴蜀地区重新回归中央管辖。唐朝,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有所恢复,成都再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人口达到100多万。
6. 宋元时期。宋代,巴蜀属四川路管辖,进一步开发。元代,巴蜀先后隶属中央航川、廪川等路管辖,成都为航川制置都司治所。
7. 明清时期。明代,巴蜀隶属四川布政使司管辖,史称巴蜀最为繁盛时期。清代,巴蜀为四川省管辖。两代,巴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人口增加至400多万。
综上,巴蜀古国经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巴蜀的政治经济状况有起有落,但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希望这个简单概览能帮助您初步了解巴蜀古国的历史及其重要性。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献,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代袁衷《庭帏杂录》说:“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可见其在历史上影响之深远。
成熟的家教著作产生于相应的社会环境。《颜氏家训》产生于北朝末期,正是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不断发展成熟的历史现实,孕育造就了这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形成了不同于以前的社会历史特点,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兴起。世家大族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社会阶层,他们十分注重家族和家庭的教育,因而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发展和成熟。
巴蜀中学创办于 1933 年,由原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创办。1950 年,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管,成为西南局干部子女学校。1954 年,西南局撤销,学校交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管理。1991 年,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中学。2003 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首批示范性高中。
巴蜀中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多名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如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
秦并了巴蜀,使秦积累了粮食,使秦有了统一的基础。
巴蜀学校创办于1933年,创建人乃原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它坐落于嘉陵江畔的张家花园,原是一所集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于一体的闻名遐迩的私立学校。
创建初期江苏教育家周勖成由黄炎培亲荐出任首任校长,卢作孚、康心如、何鲁等任校董,定下了“公正诚朴”校训。
抗战期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入川,为巴蜀学校题写了“成绩斐然”的匾额。周恩来总理在学校操场发表过爱国斗争的演讲。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创作了《巴蜀学校校歌》。
1950年,巴蜀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改为西南区干部子弟学校,中央非常重视,当时邓小平同志亲口指示:“只许办好,不许办坏。”
1954年西南局撤销后,校中各部独立分设,中学部改为重庆市第41中学校。
1958年,学校被评为全市中学唯一“百面红旗”。
第41中学于1978年被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1年更名为巴蜀中学。全国百强中学第五名。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见当时瘟疫的流行肆虐之猖狂。
梦回巴蜀
梦兮梦兮,归去川蜀
或曰蓉城,天府之国
魂兮魂兮,故土难离
古蜀文明,三国故里
翻开了尘封的历史画卷
穿越那千年的往事云烟
多少次梦醒在锦官城内
酒不醉人却醉在山水之间
你可曾看见古蜀人的图腾在燃烧
你可曾听见都江堰的江水在流淌
你可曾唱起康定情歌悠扬的曲调
你可曾记得四川妹子甜美的微笑
梦兮梦兮,归去川蜀
或曰蓉城,天府之国
魂兮魂兮,故土难离
古蜀文明,三国故里
走进了剑门的险隘雄关
一梦千年笑看昨日悲欢
多少回相拥在天府之国
曾经沧海心留在府南河边
你可曾体会金沙遗址千年的谜团
你可曾感受峨眉普贤佛光照无边
你可曾了解川蜀文明辉煌风依然
你可曾知道成都春风杨柳万象天
2003年,福州大学校训正式确定,也就是一进该校大门就可看到镌刻在石头上的“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八字校训。关于校训的来历,需详细道来:前面四个字“明德至诚”中的“明德”出自《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诚”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人。 ”意在强调学校办学以德为先,培养学子必须以人为本,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治理天下的人伦纲常,树立天下的根本理念,懂得天地的变化繁衍。
这四个字,与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后四字,“博学远志”又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勉励莘莘学子在求学做人过程中要刻苦勤奋、循序广博地汲取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总之,福州大学的校训包含了做人和治学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