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由于年代久远,纸张老化,且受自然因素影响,损害较大,因此古籍文献保护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古籍书库温度一般在14度至19度之间,湿度在50%左右,如果大于75%,古籍就会变霉,小于30%就会干燥引起纸张脆化。现代建筑中的通风系统和制冷、制热空调系统以及除湿技术都应该完全可以给图书馆的古籍、善本藏书环境创造一种恒温恒湿的条件。另外,有些图书馆还利用真空技术来包装保护善本书。这种方法就是把已缩微拍摄过的、已数字化的或是利用率极少的善本书,装进PVC塑料袋内,然后将袋内的空气抽出,封好口,最后放置于樟木箱内或书架上。这样既可以防虫,又可以防潮。我国南京图书馆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效果极佳。
保护方法:
一是中草药防虫法,就是将药物浸入书纸中利用其毒性和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来防虫。此种方法是我国传统的图书保护方法,大致又可分为三种:
A,直接将药草洗净晒干后,放进书中,用中药的特殊气味来驱虫,使书虫不敢进入书库。这些中草药包括茶花叶、芸香草等。民族图书馆曾用芸香草驱虫法保护馆藏古籍取得了良好成效。古人也用樟脑、雄黄驱虫,现在普遍采用的樟脑精驱虫效果也很好。
B,将驱虫草料和制纸的原料按比例调和,制造各种避虫纸,如潢纸、椒纸、万年红等。
C,研制一些驱虫纸。其方法是将驱虫药混进浆糊内,将这种浆湖刷列纸上,等纸干了之后,再将这种纸放进书中,使之产生驱虫的效果。
二是冷冻驱虫法,就是利用低温驱虫。这一方法是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发明的。他们发现蛀虫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之内被冻48个小时之后都会被冻死。因此,我国的一些图书馆就利用这种办法来杀虫,并保证善本古籍图书的安全。
三是辐照方法,这种杀虫防蠢法是目前国内外都在探讨的一种驱虫方法。我国已经发明了γ辐射杀虫术,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杀虫技术,它不仅不会对纸张、字迹色彩及装帧材料发生损害,也不存在放射性污染,不会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经济实惠,每万册书只需35元人民币,是一种既安全又便宜的驱虫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大成国学院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
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
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东汉前后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国家历史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本国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和整体的凝聚力。我们应该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如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我们应该为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我们要保护和发掘历史遗产,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根基。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站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讲,我们学习世界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国家,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通过与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相比较,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吸取东欧、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深刻理解新时期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方针,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进国家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条件,民族凝聚力的丧失会使国家陷入动荡和内乱。“欲灭一国,必先去其史”,可见学习和了解民族历史的意义十分重大。
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并非书中有黄金。而是读书可以让人更有学识。人的一生都是在积累学识,阅读历史书籍会让你更加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了解我国的近代史。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一起来了解下历史书籍;
《国史大纲》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於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开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是当代著名教授孙皓晖创作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全新修订版由北京世纪文景出版机构出版。
《唐代的外来文明》
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数不胜数,有以下比较重要的有: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佛、道、儒、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四大发明、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刺绣、丝绸等等不可穷举的优秀文化。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 2.“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
3.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鄂温克族4.“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族
5.“曲棍球骄子”--达斡尔族6.“三江平原”的渔猎民族--赫哲族
.尊师重教的民族--朝鲜族8.“白山黑水”--满族
9.尚存象形文字的民族--纳西族10.雪域高原的古老居民--藏族
11. 擅使弩弓的民族--僳僳族12.崇尚黑色的民族--彝族
13.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14.苍山洱海之滨的民族――白族
15.“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族--独龙族16.溜索飞渡,天堑变通途的民族--怒族
17.“擅长打制刀具的民族--阿昌族18.雄狮般勇猛的民族--景颇族
19.“古老的茶农”--德昂族20.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21.来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22.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布朗族
23.崇敬舅舅的民族--基诺族 24.崇水爱水的民族--傣族
25.梯田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哈尼族26.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门巴族
27.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28.高原雄鹰--塔吉克族
29.“高山居民”--柯尔克孜族30.崇敬天鹅的民族--哈萨克族
31.祖居中亚的乌孜别克族32.温文尔雅的塔塔尔族
33.持白种人特征的俄罗斯族 34.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
35.戈壁绿洲上的民族--维吾尔族 36.祁连山麓的畜牧民族--裕固族
37.吐谷浑人的后裔--土族 38.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民族--撒拉族
39.擅长打制铁器的民族--保安族40.“颇循礼仪,勤于务农”的民族--东乡族
41.多元一体的回族 42.闽渐山区的重要开发者--畲族
43.五指山的英雄儿女--黎族 44. 北部湾畔的捕鱼民族--京族
45.惜土如金的民族--毛南族 46.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47.亦工亦农的民族--仫佬族 48.“南岭无山不有瑶”--瑶族
49.擅长建筑的民族--侗族 50.花衣银装不离笙的民族--苗族
51.苗族侗族的好邻居--水族 52. 瀑布群中的民族--布依族
53.以“竹”自称的民族--仡佬族 54.巴人的后裔--土家族
55.古老而年轻牧羊人——羌族
56.山地同胞——高山族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是无须置疑的,有文字及史实可考证的已到商,约四千余年。三皇五帝及口口相传至今的传说历史更可向前推千余年,这些成体系保留至今的历史文化是目前任何一种文明无法比拟的。
有早期中华文明共存于世的几种文明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在不断吸取教训,融合共存,探索更好的发展。
战国时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
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山东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山东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齐国在今天的山东省一带;楚国在今天的湖北省一带;燕国在今天的北京市一带;韩国在今天的河南省一带;赵国在今天的山西省一带;魏国也在今天的山西一带。
1.重数量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个重数量的时代。当时的观点是以生产为导向。企业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顾客就购买什么样的产品,顾客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尽最大可能地使生产规模扩大,以求得更大的利润。例如福特汽车,它发明了专业化的生产,其主要目的是强调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强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