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胶片转换成数字格式的技术一般称作「胶转磁」。
以前是为了将胶片转为录像等电视播出的版本。电影集团一般配有专门胶转磁的设备。国外还有民用的胶转磁设备。具体转换原理附在答案最后面。
胶转磁是电影制作的重要工序。在过去还是将后期完成的电影拷贝转成录像,后来则发展成胶片洗印完就胶转磁,然后在数字版本中做后期(剪辑调色等,录像带素材导入数码设备很方便,然后再上非线等,编辑会更效率高且节约成本)。
现在电影院大部分都是放数字拷贝了。也就是胶片转数字信号进行后期编辑、处理后,转为数字拷贝,直接放映。
而且现在的很多电影特效丰富,影片素材部分就已经基本都是数字的了。
至于你说的网上的文件,基本都是从光盘上抓取信息去硬盘上吧。
老电影就是:胶片洗印、制作–胶片拷贝–胶转磁–录像带或光盘–硬盘文件–上传至网络。
新电影就是:胶片洗印–胶转磁–后期制作–数字拷贝–光盘–硬盘文件–上传至网络。
PS:胶转磁技术很老了,不知道现在胶片转数字信号还是通过胶转磁设备吗?还是有更先进的设备了?
「胶转磁技术本身的转换,是把电影胶片用放映机播放的同时,利用摄像器件的像素存贮与扫描功能,产生电信号。 」
这需要使用专业设备,而设备根据不同原理分三种:
使用「摄像机组型」:
(此设备有点像翻录,一边输出一边记录)
「其原理是用摄像机拍摄放映机内间歇运行的影片。影片图像由固定光源照明,摄像机光学系统(物镜及分光器件)将彩色影片图像分解为红、绿、蓝三基色光并使其在三个独立的摄像器件(如氧化铅光导摄像管)的光敏层上成像。利用摄像器件的像素存贮与扫描功能产生电信号。」
2.「飞点扫描型」:
(如果说第一种能理解,这种我则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其原理是,从飞点扫描管(一种单抢阴极射线管)发出的瞬时即逝的光点形成的光栅,对连续匀速运行的影片进行扫描;透过影片的光束被分光器件分解成红、绿、蓝三基色光后,分别由三支光电倍增管接收,产生电信号。近年来,为了配合高清晰电视胶转磁的发展,出现了激光扫描装置,利用激光光点的运动来扫描影片,其光电转换元件仍为光电倍增管。」
3.「电荷耦合器件(CCD)扫描型」:
(这个较好理解,图片摄影也学到类似)
「其原理是,由固定光源照明连续匀速运行的透过影片图像的光由光学系统(物镜及分光器件)分解为红、绿、蓝三基色光并由三个与影片运行方向相垂直的CCD线阵(通常由1024个沿直线排列的光敏传感元件组成)所接收。利用CCD线阵的连续采样功能(相当水平扫描)和胶片的连续运行(相当垂直扫描)产生电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