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00年,希腊
哲学家
德谟克列特提出
原子
的概念。
1803年,英国
物理学家
约翰·道尔顿
提出原子说。
1833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法拉第
电解定律
,表明原子带电,且电可能以不连续的
粒子
存在。
1874年,司通内建议电解过程被交换的粒子叫做电子。
1879年,
克鲁克斯
从
放电管
(
高电压
低气压
的
真空管
)中发现阴极射线。
1886年,哥德斯坦从放电管中发现
阳极
射线。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生
证实
阴极
射线即阴极材料上释放出的
高速电子流
,并测量出电子的荷质比。e/m=1.7588×108
库仑/克
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
密立根
的油滴实验测出电子之带电量,并强化了“电子是粒子”的概念。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
卢瑟福
的
α粒子
散射实验,发现原子
有核
,且
原子核
带
正电
、质量极大、
体积
很小。其条利用(粒子(即氦核)来撞击金箔,发现大部分(99.9%)粒子直穿金箔,其中少数成大角度偏折,甚至极少数被
反向
折回(十万分之一)。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
莫塞莱
分析了
元素
的X射线
标识谱
,建立
原子序数
的概念。
1913年,汤姆生之
质谱仪
测量质量数
,
并发现同位素。
1919年,卢瑟福发现
质子
。其利用α粒子撞击氮原子核与发现质子,接著又用α粒子撞击棚
(B)
、氟
(F)
、铝
(A1)
、磷
(P)
核等也都能产生质子,故推论“质子”为元素之原子核共有成分。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乍得威克利用α粒子撞击铍原子核,发现了中子。
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
汤川秀树
建立了
介子
理论。
原子趣闻:人体中每秒有40万个
放射性
原子蜕变为其他原子。人体每个
细胞
平均有90万亿个原子,是40万个原子的22500万倍。
原子: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
微粒
。(没有
外壳
)是
人类
最
经典
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
假设
。原子的假设,可用来精确的解释
物理学
中
力学
、
热力学
、
光学
、量子力学、
统计力学
等等几乎物理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同为
自然科学
的
生物学
(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一切
生物过程
都是原子的运动)、
化学
(化学可以使用量子力学等解释)等等,在
未来
,或许会延伸到各个学科。
原子的假设建立时是基于人类直观的感觉-物质的
粒子性
。但在物质波动性上也可以神奇地找到它的
影子
。也许就是因为原子的假设,使物理学有现在这样辉煌的成果。
原子可看作
地球
一样大的体育馆里的一颗乒乓球(
原子半径
的
数量级
在10的-10次方),研究原子的方法也好比在这个体育馆里放置10的23次方以上的乒乓球,并且让这些球不停地跳动起来。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更
外层
有电子围着原子核高速转动。
原子是构成
自然界
各种元素的
基本单位
,由原子核和核外
轨道
电子(又称束缚电子或绕行电子)组成。原子的体积很小,
直径
只有10的-8次
cm
,原子的质量也很小,如
氢原子
的质量为1.673
56*10的-24g,而核质量占
原子质量
的99%以上。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的直径比原子的直径小很多。
原子核带
正电荷
,束缚电子带
负电荷
,两者所带
电荷
相等,
符号
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束缚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原子核运动,当原子吸收外来
能量
,使轨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运动时,原子便失去电子而显电性,成为离子。
原子是
构成元素
的最小
单元
,是
物质结构
的一个层次.原子
一词
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
物理学家
德谟克利特
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物质的最小单元,但是差不多
同时代
的
亚里士多德
等人
却反对这种物质的原子观,他们认为物质是连续的,这种观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