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用于湿温病而证见发热、神志模糊或昏迷,烦躁不安、气粗短促,面红耳赤、头昏耳聋,这些情况中医认为属于“湿浊蒙蔽清窍”,配郁金更能加强理气作用而宣透湿邪...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植物来源较多。商品主要有 石菖蒲、鲜菖蒲和九节菖蒲三种。
第一种、石菖蒲
来源: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野生于山涧溪水石间。
产地:主产于华东、中南、西南地区。
性状鉴别:根茎扁圆柱形,多弯曲,长3~20厘米,直径0.3~1厘米,常有分歧。表面棕褐色或黄棕色,显干枯皱缩,具细纵纹,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2~8毫米。叶痕略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而凸起呈鳞片 状。根茎下面,具多数圆点突起的细根痕,偶有细根残存。节部有时残留有纤维状叶基,质坚韧。难折断,断面类白色者粉性,淡棕色者短纤维性。皮部纤维较多,横切面可见形成环,气芳香,味微辛。以条粗,坚实,断面类白色,香 气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石菖蒲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细辛醚(C12H16O3),并有酚性成分。水菖蒲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甲基丁香酚、细辛醛等。(注:化学元素数字为缩小并在右下)
功效与作用:芳香开窍,逐痰去浊,其原理为:镇静、健胃(促进消化液分泌)、镇痛(解除肠管平滑肌痉挛)、利尿。
附:体外试验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心、胃经。
功能:通窍除痰,醒神健脑,去湿开胃。
主治:神昏癫痫,健忘耳聋,脘痞满闷不饥,噤口下痢。
临床应用:1、用于湿温病而证见发热、神志模糊或昏迷,烦躁不安、气粗短促,面红耳赤、头昏耳聋,这些情况中医认为属于“湿浊蒙蔽清窍”,而菖蒲辛香,能化浊开窍,配郁金更能加强理气作用而宣透湿邪。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上述症状是由于脑膜或脑实质受炎症刺激而引起的,可见于“流脑”和“乙脑”。菖蒲和郁金可能是通过镇静作用,配合其他清热解毒药,而有助于缓解神昏、烦躁等症状,方如菖 蒲郁金汤。
2、用于治疗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表现痰气郁结者,配郁金、白矾等同用,其原理可能仍属镇静,方如白金丸加味,或用石菖蒲6g,糖适量,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3、用于治疗声音嘶哑而见喉炎或声带水肿者,常配腊梅花、桔梗、石斛等,方如菖蒲开音汤。
4、用于健胃,治疗消化不良,表现有肚腹胀痛,肠鸣多气(因胃肠内异常发酵所致)。菖蒲能刺激胃液分泌,并对制止胃肠的异常发酵有一定帮助,常配厚朴、陈皮等同用。此外,治疗噤口痢,用菖蒲解胸膈之热闭,开胸进食,也取其健胃理气作用,配参苓白术散。
5、用于通淋,取其有利尿作用,在治石淋或热淋的方剂中,可用作辅助。
6、用于明目,试治角膜溃疡,配枸杞子、菊花、琥珀等。
使用注意:石菖蒲与水菖蒲(处方名优称建菖蒲)比较,功用近似,但菖蒲辛香的气味较浓、通窍作用较强,故多用之,其鲜品(名鲜菖蒲)用于高热神昏疗效更好。另有九节菖蒲,为阿尔泰银莲花的干燥根茎, 质较优,芳香开窍之力较石菖蒲更胜。
用量:1.5~7.5g,不宜过量。用于明目、开音,投以1.5~3g作药引便可;用于开窍治疗神昏烦躁,用4.5~7.5g如欲通利大小便,则常需用至9g左右。
处方举例: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石菖蒲4.5g,郁金4.5g,连翘9g,山栀仁6g,菊花6g,淡竹叶9g,岗梅根27g,水煎服。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