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不同版本的解读?

2025/2/3 11:02:43 作者:佚名 来源:yxlady
古诗不同版本的解读?

版本不同大致两种情况,一是作者的修改,二是后人的修改,结果两种(或以上)版本都流传了下来。

首先是作者的修改。大致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炼字。

古人作诗重锤炼,很多诗人在一个字上倾尽心力,目的使声音更和谐,形象更生动,意境更贴合,情感更着实,思想更准确,或结构更紧密。

洪迈在《容斋续笔》中记载: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今豫章所刻本,乃作“残蝉犹占一枝鸣”。

黄鲁直即黄庭坚,那首诗叫《登南禅寺怀裴仲谋》。在后世流传的版本中,既有“高蝉正用一枝鸣”,又有“高蝉犹占一枝鸣”。

悦华管见:用“正用”(正依凭)偏虚,和上句“略无”相连,使诗句趋向议论化;而用“犹占”则更形象,特别是“占”字,有独居高处之态,诗句偏于描写。但两句都存留到了后世。

第二种作者自己修改的情况则是大幅度换意。

举个不太古的例子,近现代词人夏承焘先生《浪淘沙·过七里滩》的早期版本为:

“万象挂空明,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 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

但子曰秋野在《经典咏流传》中所唱的版本却有一句不同——在“高咏谁听”后是“此间无地着浮名“,而非“当头河汉任纵横”。

据子曰秋野言,夏先生晚年对此词做了修改,即改了那一句。这样一改,就把年轻时的“壮怀”,改成了中年后的看淡名利,显然换了意。

以上两种情况在鲁迅诗、主席诗中也有体现。近现代人尚且如此,古人想必也会如此,只是有些我们无法判定是诗人自己改动,还是后人改动的了。

后人改动前人的诗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一种是无意。

先说有意。

《木兰辞》有不同版本。木兰在胜利后向天子请求回乡时,说:“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而另一版本中则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悦华没有仔细考证,原本以为后者为晚出,是文人对质朴的民歌的修改,可有材料说“愿驰千里足”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改的。这个暂时存疑,但两个版本确实都存在。而且无论哪个版本在先,有意改动是确定无疑的。

再说无意。无意也就是流传中的讹误。

一是形误。王之涣脍炙人口的《凉州词》也有两个版本。

最出名的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还有个不出名的,头一句是“黄沙远上白云间”。

古诗不同版本的解读?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