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传承文化现象的总称,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心理表现出来。
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包括: 年节食俗、 日常食俗、 人生仪礼食俗、 宗教信仰食俗、 少数民族食俗等.
春节食俗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团圆饭
时间跨度
十天左右的拜年活动。
年饭
食年糕、饺子、元宵的习俗
喝元宝茶、年酒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鸡鸣而起,行于庭前爆竹,以避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汤,下五辛盘,进敷干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夕节、灯节
起源——祭祀太一正神,以火把驱邪
上元节是佛道两家及民俗的结合产物。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开始祭祀“泰一“神。“泰一“也称“太一“,是天神中最尊贵者,即上帝之名位。汉武帝在东南郊设祭坛,祭祀太一,佛教传入我国,按佛教规矩,于上元之日在各寺院燃灯祀佛。此后祀太一神与佛教结合,于正月十五上元夜放灯,流传民间,逐渐发展成观灯盛举。
吃元宵
张灯结彩——“十三夜,四衢张灯,至十八日乃止,谓之元宵节,十四日,夜以秫粉作团谓之灯元,享祖先毕,少长食之,取团圆意。”
祭祀活动
清明
清明的起源——寒食节(禁烟节)
寒食节: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晋文公时的重臣)。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本为节气。 祭祀的风俗——《旧唐书》“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人五礼,永为恒式”
饮食活动——《竹溪县志》“清明日,妇女簪柳于头,以秋千为戏,陈蔬馔,祭祖先,各拜扫坟,添土标钱,祭毕,即前席地食饮,欢欢而散。
江南的清明稞与讨清明。
端午节
端阳节的起源:纪念屈原
吃粽子的习俗——“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ou)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栋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如其言。
食咸蛋、饮雄黄酒(避毒与邪)
端午节还是雨水节、农人节。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