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人与文学:胡适言论集》读后感 走近青年中国的朋友胡适

2015/8/28 20:39:39 作者:xw_yushu… 来源:yxlady
年仅26岁的胡适之以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最为重要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影响遍及几代青年人,这些青年人以他们的青年志气逐渐造就了一个“青年中国”。

新文化运动至今已经差不多快一百年了,然而这场运动的影响却还在不断发酵,我们仍处在这场运动的结果当中。近年来,思想界不断掀起反思和重新评估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不论出于何种需要,这种反思和重新评估应属正当其时,因为我们这个老大国家仍然没有走出历史转型的大峡谷中。 
新文化运动,也可以被理解为一场青年人和青年中国对老年人和老年中国发起的观念和文化上的革新运动。以民主、科学、新道德和白话文为代表的“新文化”要代替以专制、迷信、旧道德和文言文所构成的“旧文化”。年仅26岁的19世纪90后胡适之以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成为了这场运动的最为重要的发起人之一。在接下来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他的影响遍及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这些青年人有的成为革命家,有的成为学者,以他们的青年志气逐渐造就了一个“青年中国”。 
可以说,自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起,到1962年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在台北谢世,胡适在推动文学革命、研究哲学史、整理国故、批判社会(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创造公共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这一生的努力和功绩被誉为“再造文明的尝试”(罗志田著“胡适传”所用书名)。用他的学生兼《胡适杂忆》和《胡适口述自传》的作者唐德刚的话说,胡适做的工作是“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 
因此,我们今天阅读胡适有两种意义:第一,以“青年人的朋友胡适之”的名义来阅读他。虽然胡适所发挥直接作用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他所讨论的一些问题,他所提出的一些方法,他对青年人的淳淳教导,今天看来仍不过时,仍能影响青年;第二,以“青年中国的朋友胡适之”来阅读他。胡适所塑造的“新文化”,他对现代中国学术的建立之功,他对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殷殷期望,都是我们重读他的现实理由,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眺望国家和青年人的走向。 
基于这样两重意义,眼下这本《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应运而生。此书收录了胡适在学术和教育方面的经典著述,兼具时代性和启发性。评注者萧伟光乃北大哲学博士,师从楼宇烈先生攻读宋明理学,近年来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议题上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工作,本书的基本论调也是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重新评注胡适。在萧伟光博士的努力下,我们眼前的这本书有三个可读的层次:(1)评注者所选编的胡适言论;(2)评注者所选编的相关作者的言论以及背景介绍;(3)评注者对胡著的评注和解读。 
先来说第一个层次。作者按照“家庭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读书教育”、“思想与家国天下”、“人生理想与实干”六个次第,将胡适的言论进行了有益而用心的选编。这些文章、演讲以及通信不光对我们理解胡适理想中的“青年中国”(现代中国)具有意义,也对青年人的成长和求学具有启发意义,还能带领我们进入胡适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何以能成为一代儒林之首。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的《我的母亲》一文,胡适回忆母亲对他的家教,可谓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他的母亲不光是慈母还兼任严父,给了他扎实的做人教育。他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他的宽恕和体谅,都源自他的母亲。胡适仙逝后,蒋介石为他送去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一评价的确代表了胡适一生的功德及其性格和思想当中的矛盾。胡适脚踏着新旧两个时代,经受着中西两种文化的陶冶,虽然倡导新文化并用新式的方法论重新整理国故,但他的为人却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的样子。 

123下一页

为人与文学 胡适言论集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