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会”美工坊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它具有美术性,融合了美术元素;另一方面,它的内容是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场景的缩影,幼儿以社会成员的角色参与其中的活动
四、“十里红妆”美工坊的活动过程
(一)进入角色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回忆关于“十里红妆”的已有经验,然后告诉大家:“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要玩一个‘娶新娘’游戏。新娘要出嫁了,她要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要坐着花轿到新郎家,还要准备许多嫁妆呢。新娘新郎的好朋友们快来帮他们准备准备吧。”于是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要做一顶大花轿,有的说新娘要穿上亮晶晶的红衣服,有的说要准备许多酒请朋友喝喜酒……那么,到底要准备哪些嫁妆呢?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幼儿欣赏《十里红妆嫁女儿》的录像。喜庆热闹的场面再次激起了孩子们的创作兴趣,教师适时引导幼儿讨论:你们最喜欢哪些嫁妆?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怎样做?结合幼儿的兴趣,教师用课件重点演示花轿、箱柜,酒坛、盘子,肚兜,绣鞋这四类物品。最后,教师与孩子们一致决定分角色制作这些嫁妆,为游戏作准备。
(二)创意美工
有这么多东西要制作,如何分工呢?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决定分成“嫁妆坊”“肚兜坊”“绣鞋坊”“饰品坊”四个小坊进行制作。于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了四组,并选出了四个小坊的坊主。教师事先在各个小坊提供了活动材料,并提出了学习要求。如嫁妆(花轿、箱柜、酒坛、盘子)坊:用水粉颜料或水彩笔画出回形纹样、如意纹、波纹、草纹等装饰酒坛、盘子。画出蝴蝶、蝙蝠等吉祥图案,设计各种二方连续纹样,剪贴装饰杠箱、红板箱等。制作中国结、蝴蝶结、毛线球、纸花装饰花轿等。肚兜坊:设计、裁剪各种样式的肚兜,并用不同形状的线条勾边。画出花卉草虫图案,运用同类色、对比色或彩色亮片排序粘贴装饰肚兜。在肚兜上刺绣等。绣鞋坊:装饰图案设计。平面色彩装饰。在泡沫鞋楦上线描装饰。在泡沫鞋楦上彩绘装饰。饰品坊:装饰新娘裙带。制作花珠、细帽。制作头饰、项链等。在创意美工活动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探索创作方法。
1.用多种方式探索制作方法
在创意美工活动中,教师会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幼儿探索制作。一般情况下,遇到制作难度较大的作品,教师会结合教学计划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然后在坊内准备类似的材料,让孩子们迁移、巩固经验。或者在活动前,教师在坊里准备一些精美的成品供孩子欣赏。如教师在“绣鞋坊”布置几种有代表性的图案和排列方式的样品,以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另外,图示指导也是方法之一,教师利用图示为幼儿搭建脚手架,使之能顺利完成任务。如,在“嫁妆坊”,孩子们看着标识学会了剪多种双喜字、多方连续图案和回形纹样,并粘贴到嫁妆上或用来装饰“囍”牌,为后面的游戏做准备。
2.聚焦难点,丰富审美体验
每次创意美工活动之后,教师都给予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畅谈自己创作设想的机会,以起到创意共享、交流思想的作用。教师则从中发现孩子的想法及创作中存在的难点,并结合教学目标逐渐解决难点,提高创作要求,提升美感。
例如,在“嫁妆坊”装饰酒坛时,孩子们制定了这样的规则:先在普通纸上自己选择图案进行平面装饰设计,设计方案通过才能进入“生产”程序去装饰酒坛。有几个幼儿在长条形纸上用回纹图案设计了二方连续纹样。由于这种图案和线条重复而有规则的排列效果很难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教师就和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用剪贴的方式进行装饰。
除了在各小坊进行创作之外,我们还把班级的活动室及走廊也相应地布置起来。我们挖掘红妆中灵空、流畅的几何回纹、如意纹等,喜庆的“中国红”色彩等特有的美术元素,把它大胆地表现在周围环境中。例如,活动室横梁上的“雕刻”、走廊和楼道的悬挂物、自然角的花架、家长园地的边框、墙面的装饰、小坊之间的隔断等都运用了这些美术元素,以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审美经验。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