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中华传统民间艺术悉数失传的今天,剪纸的艺术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可见其内涵之丰富和顽强的生命力。剪纸文化的历史说起来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时期,即汉朝,造纸业的产生为剪纸文化的萌芽提供了可能。
到了西晋时代,剪纸开始普及,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使用。至于唐宋时期,除却民间的应用,剪纸又作为帝王祭祀的装饰品传入宫廷。直到元朝,剪纸文化的地位可与字画相匹,这个时期你的剪纸甚至开始向欧洲国家传播。
剪纸能够流传至今甚至一直在民间与宫廷上盛宠不衰,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或者说,它的作用在哪里?一开始,剪纸是作为随逝者同葬或在葬礼上燃烧的物品存在,而后是祭祀与节日的装饰。到如今,剪纸常见于日常生活的装饰,甚至直接作为高雅的礼物被赠送。
剪纸这项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同一时期剪纸在各地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各地的风俗文化与习俗。而更有甚者,它在不同时期的图案上的演变,还体现出历史变迁的痕迹。
不同于如今的工业化流程,传统剪纸的制作都是依靠手工来完成的。剪纸文化盛传时民间曾有很多的剪纸艺人,其中不乏大师级的人物。那么剪纸又是怎么制作的呢?
传统的剪纸有两种剪裁方法。一是剪,其完整的说法即剪刀剪;二是刻,刀刻。这种方法又可分为阳刻与阴刻。
剪刀剪,需要先用剪刀将纸张剪成剪出几个部分,再用粘胶将几张纸张粘贴起来,然后用剪刀再次加工修整即可完成。
而刀刻,阳刻与阴刻其实很类似。都是要将一张纸张折叠好,在灰与动物油脂组成的松软度适合的混合物上用小刀刻。阴刻是刻去细条,留下的纸张上即能形成想要的图案。而阳刻,是指大块大块地刻除纸张,其后留下的细秀条纹则能形成精致的图案,即完成了剪纸。
【伊秀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